親子健康
|
過敏
小朋友的過敏疾病(例如: 鼻炎,皮膚炎等等)會不會好?會持續多久?該怎麼辦? 兒童過敏是既常見也是父母親常常關切的問題。尤每年當進入季節交替時,小朋友往往因鼻水不斷、咳個不停、或是皮膚搔癢出紅疹,被診斷為過敏發作,讓爸爸媽媽常覺得煩心,小寶貝不開心。 到底什麼是兒童過敏?常見的兒童過敏有哪幾種?如何盡力避免小寶貝過敏反覆發作? 因為一次次的刺激,都會使過敏更敏感,進入惡性循環。 認識過敏 簡單來說,過敏現象最主要是免疫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當任何外來物接觸入侵後,人體內的細胞會自動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做為禦敵武器、消滅敵人。但當敵人太厲害,抗體招架不住時,細胞會產生威力較強的抗體(Ig E),這抗體不但會殺死外來物質,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就會形成所謂的過敏;這些會讓細胞產生過度反應的外來物質,則稱為過敏原。而一般小朋友常見的過敏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三種。 如何知道過敏了(註1) 請先排除感冒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感冒大多3-5天會好 但過敏鼻炎不會好,好發於季節交替或是環境因素所影響。氣喘則好發於半夜。 醫學檢並無法有效測出兒童過敏,但可以當成參考,做為及早防範或治療的依據。目前比較較可信的有抽血檢測Ig E濃度,屬於過敏原檢測。Ig E是一種過敏性的抗體,只要檢測出Ig E就代表人體有過敏原入侵,當血液中Ig E的濃度高,就代表有過敏體質。小朋友大約在三、四歲時進行Ig E檢測即可,因為嬰幼兒時期不大可能接觸到外來的過敏原,體內的Ig E濃度不會高,檢測意義不大。 治療過敏(註1-3) 醫藥治療 無法根治的鼻子過敏不能等急性發作再做補救,爸爸媽媽要更敏銳的感知環境的變化,提早替小寶貝預防進入惡性循環。如預期天氣將變化,或知道換地方會接觸到不同的生活環境時,就可及早以藥物保養。臨床上常用藥物包括:類固醇鼻噴劑,這是目前普遍被認為最有效的藥物,請依照醫師指示使用。鼻噴劑使用在局部,且用量很小,真正能融入血液被吸收、帶至全身的量只有噴入的一%左右,因此不需過度擔心。也可選擇抗組織胺。但還是建議經過醫師診斷後,再決定用藥的種類與時間。其實若平時多注重環境的清潔,減少暴露於刺激因子,一旦疾病產生能即早就醫治療,規則使用藥物並與醫護人員配合,那麼,器官的損害將可降到最低。就氣喘小朋友來講,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病童在青春期過後氣喘即不再發作,預後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異位性皮膚炎,多半給予口服的抗組織胺止癢藥物,或局部塗抹的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物。 中醫認為過敏是「氣虛」、「偏寒」的體質引起。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避免寒性食物,除了要盡量避免冰的東西和茶葉等食物外,像白菜、筍子、香菇、橘子、柳丁、葡萄、西瓜、芒果、柚子等寒性蔬果,也要少吃。 孩子有過敏徵兆、覺得不舒服時就應就醫,並對醫師詳述症狀發作的時間和情形,方便醫師及早確診。 環境及食物預防 過敏原的種類很多,黴菌、動物毛屑、塵蟎及蟑螂都是,以濕熱台灣而言,以塵蟎為主要的過敏原,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 一般環境塵蟎實在太多,做不到一「塵」不染,不容易。只要家中減少不必要的裝飾,例如去掉地毯、減少動物寵物毛屑、儘量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常除濕即可。 帶殼海鮮的限制只針對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吃冰、吹冷氣的限制只針對部分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氣喘與過敏性鼻炎患者若控制不佳卻常吃冰或冷氣吹太強,容易刺激氣管及黏膜,會咳個不停或一直流鼻水。但兒童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處在太熱環境會一直流汗、症狀加重,反需要適度的冷氣。建議冷氣設在二十七度左右。若過敏兒控制良好,「吃一點冰,沒有症狀,不吹冷氣會睡不著,就不必限制太多。」 家長若懷疑兒童有過敏情形,應先帶去看「過敏免疫科」,目前各大學醫院都開設此科,甚至中小型醫院診所也有,名稱或許不完全相同但類似。過敏免疫科醫師診斷後,若認為有必要,會再協助轉到耳鼻喉科或皮膚科做進一步的治療。 備註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本資料並非取代醫療建議。此為提供一般民眾現有以及最新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以供新知教育學習用。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