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拔拔的教養學
|
記得前一陣子網路上很廣泛被互相流傳一段短片「我要對學校體系提告」(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也另稱「不要教魚爬樹」),上傳短短幾天左右,就吸引超過上億人的點閱。扮演律師的主角,在一開始辯論陳述時,就引用愛因斯坦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牠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而在這部短片中,最主要是抨擊現在美國的教育體系,因為無法「因材施教」,所以也就可能因為要求學生做「不適性」的學習,而等於是像教魚爬樹一樣,一個原本的天才,也可能因此變成庸才,畢其一生埋沒才華。也由於對這部影片的點閱大熱,獲得很多媒體的關注及報導。
當然,相信身為正在求學階段的父母看了之後,心有戚戚焉者絕對不少,認為的確如此,自己的孩子就是被現在的教育內容綁住了,佔用太多課業的時間,以至於無法做孩子喜歡的做的事,即使擁有天分,也無從發揮;而自另外一個角度,相信很多從事教育者看了這段影片,也確實感同身受,但是卻感嘆無奈於制度的制約,即使有理想,力量也太渺小;但反觀也有人絕對認同,因為他們就正朝著打破現行體系,推行人本、共學、實驗等不同於體制教育的方向努力,也試著藉由走出不同的道路,看看能否在此之下提供孩子們更適性的發展。現在我們看到學習環境的多樣化,也正因為是如此有理念的一群人,長久經營的結果。 但是,回到最根本,再來看一下影片中引用愛因斯坦的那段話:「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牠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所以,我們獲得的理解應該是:如果孩子是一條魚,當外在用是否會爬樹能力去作為評斷標準,當然那條魚會覺得自己能力差。所以,而因此導得結論是:我們不應該用「不適性」的「爬樹」作為評價標準,強加於「那條魚」,也就是孩子的身上;換言之,再深入一點說,既然是魚,在教育的過程中,根本也無須教牠爬樹,因為爬樹對魚而言,不僅對其無益,更甚至導致生命危險,反而要教的應該是叫魚不要爬樹才是。所以影片中所控訴的現行教育,也正是因為無法如此「因材施教」,在別的科技都與時俱進對照下,反而只有教育體系食古不化,更應該讓我們深刻檢討。 確實,「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者的理想,但是我們又回到另一個層次:這個「材」怎麼去定義?如果轉換成影片中語言,要如何發現孩子的本性是一條魚,而不是猴子呢?再轉換成「現代」的職業屬性,誰又能預料以及怎麼會知道這個孩子,將來最適合他的是運動員,還是藝術家?是醫生,還是律師?是廚師,還是農夫?當然,誰說醫師就不能是藝術家,律師就不能是運動員,科學家就不能是農夫?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這裡所謂的「材」,不管如何去分,都是就小孩的狀況,由「大人對小孩」評價,然後「因材施教」。確實,如果這個小孩具有極佳的運動爆發及協調能力,我們認為是「最適合」培養成運動員的;這個小孩具有絕對音感,是「最適合」培養成音樂家的;當然,如果這個小孩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最適合」培養成律師和法官;另一面,如果這個小孩具有豐富的同情心及耐心,「最適合」培養成醫生或老師;而如果基本上能達到如此學習過程,或可說離教育理想「因材施教」,真的不遠。但是,這樣的天賦「最適合」、「培養」,然後達到將來社會分工的職業屬性,看似確實符合了「因材施教」,因為成長過程中與孩子天賦不相關的,就由大人來篩檢,當不用學「無用」的太多,也相對省了很多時間,自然可以朝孩子的天賦「最適合」的發展「培養」。可是,這種觀點的「因材施教」,其實最主要還是針對的還是來自於認為只要打破傳統教育體制的「一視同仁」,或許就可以將孩子們從制度中解放,所為的進一步的改善措施。 現行一體化教育的特色,在於同年紀的小孩應該學習什麼樣的東西,基本上是一樣的,而從學校考試,更可以窺見:低年級要求國語數學,中高年級加上自然社會,國高中則則除國英數外,更區分為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公民等等基礎科目,雖然各科目或多或少亦有程度差異,但還是以考試成績代表學習成果,而這樣一來,因為基礎學科根本沒有所謂差異化,但體育好、美育好而學科差,甚或數理好或文史科差等等具有部分天賦特質,而非能接受全面學科的孩子們,往往就成為犧牲者。所以自「教育者」(供體)的觀點,認為只要將「受教者」(受體)區別,給予個別化差異教育,應該成效會比一體化給予好的多,也更能注重適性的發展。也的確,從體制內的音樂班,美術班,體育班,數理資優班,語文資優班等特色班級的成立,到諸多體制外所推行實驗教育,其實都是反應了體制教育一體化的不足,所為改善的努力,也培養出諸多傑出運動員,藝術家等,有一些具體的成效。 但是,在以個別化差異教育為改善方式,固然已令一些具有特色天賦的孩子,得以稍微跳脫一體化的學科要求;但在此卻想再更進一步問:誰說會運動就只能是運動員?醫生也只是醫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為什麼醫師就不能是藝術家,律師就不能是運動員,科學家就不能是農夫?換句或說,定位孩子的發展,為什麼我們通常只能認為有單一的面向?另外,再更深一層可以問的是:這個運動員是他自己想當運動員.還是因為他天賦真的太好被人認為一定要當運動員,其實他是想當農夫或咖啡店老闆?有可能他當光鮮亮麗運動員或藝術家時,只是扮演別人認為他應該做的角色,其實他一點都不想當?而在別人眼中譽滿天下的名醫或律師,其實只想當個小學老師教教小孩子或是蛋糕師傅做好吃的蛋糕?還記得印度阿米爾罕的著名教育大片「三個傻瓜」,主角最後成為大發明家,擁有諸多專利,擁有極大交易的決定權力,但事實上他正在做的工作也是教小朋友,當個小學老師。其實,能擺脫一體教育,注重孩子適性發展父母,在現在社會上已屬難得,孩子也大多過得比只注重課業的父母快樂。但是,就是因為已經秉持「適性發展」、「因材施教」,才更是要更進一步反思:在我們替孩子們做決定的同時,我們大人有沒有問過孩子自己?還是只是以一句「你現在還不懂」,就先代孩子們「發現」他們的「天賦」與「適性」,然後以大人自己的經驗「適當的安排」天賦的發展,而當孩子們長大,也自然當然就是成為「他自己」所認知的生存價值。可是,年紀越長,所謂在這樣成長下的社會成就,確實是他們自己所要的嗎?他們是過著他們自己想要的那樣的生活嗎? (本文未完,續後文https://tinyurl.com/yxsxulv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