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拔拔的教養學
|
零分之約
記得日前讀過一篇文章,知名作家劉墉對他的兒子劉軒就學過程中,曾經在一段時間要求「考零分」,條件是必須仍要遵守考試規則:試卷必須答完、不能交白卷、不能留著題目不答,更不能逃離考場。而如果劉軒達到這個目標,劉墉即答應關於劉軒以後學業由其自理,絕不干涉;但是若一天沒有考到零分,就必須服從父親的管理,按照劉墉的規定學習。 而這的要求,對當時總是學習漫不經心、成績抱C的劉軒而言,一開始嗤之以鼻,認為考零分有什麼不容易?這是什麼蠢提案! 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劉軒仍總是抱C回家,才發現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而劉軒為了早點達到考零分的目標,反倒是開始自動自發的學習,而接下來的考試,劉軒也發現有把握做錯的題目越來越多(換句話說,也就是答對題目越來越多。)一年之後,劉軒終於考到了第一個零分!而這個重要的零分,也代表著劉軒在考試中的每個題目都能判斷出哪個答案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當他達到目標後,劉墉才很高興地向劉軒道出:「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你被我耍了......」;而劉軒之後對此事總是津津樂道,向旁人分享時總會提到:「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也會跟他定下同樣的『零分之約』,這絕對是比滿分之約要科學、巧妙,有用得多的約定」! 而一般人對劉墉父子的零分之約,在實踐方法的解析上,可能認為這確實是一件將逆向思考的絕佳例子,表面上以退為進,讓孩子認為是件容易的事,卻在過程當中,達到學習的目的。但呈現出來的也是「知子莫若父」的前提,只因為當父親的劉墉完全了解孩子劉軒的習性,對他所處的周遭環境也非常清楚,劉軒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在美國,考試區分的結果最後是以ABC這種的大區間評分做為區隔,而要達到零分的目標,除非全錯,否則以這種評分制度,殊難想像,所以他們的「零分之約」,如今才會成為美談。 逆向操作的目標學習 但是不管哪一種是測驗,或許最終的結果或許顯示的是比序後的級分、積分,但回歸測驗本身,關於測驗的本質,仍是透過命題的試卷,看答對幾題答錯幾題,以最終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一般言,得到滿分(通常是100分),「推定」全部會了;不及格,「推定」學習效果低下;零分,則當然「推定」就考卷中所測驗的內容完全不會。 而就是在此「推定」之下,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試獲得滿分或高分,也成了大多數父母的期待,相對地,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學校的考試成績高低,也成了能否獲得父母獎賞的「主要來源」之一:全科100分就去哪裡玩或期待好久的東西;幾科100分就給什麼什麼;低於80分,因為考太差了,則原來答應去哪裡玩的行程或買的東西也就免談;不及格,更沒什麼資格說話,就好好讀書去吧! 而這樣的模式,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以及現在當了父母,大多人都「無法免俗」,畢竟,看著孩子學校成績好,父母心裡高興,也因此孩子在考試前,向父母要約,如果考高分、滿分獎賞是如何如何,父母也大多欣然接受。因為滿意打賞,著實是人之常情! 而前面所舉的劉軒的例子,雖然是極端,但如果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他的零分,事實上就是劉墉的滿分,甚至就試卷答案的檢證,要較真正的滿分更難些(因為滿分還有可能是矇對的),本質上,確實是要劉軒全部都理解了題目及答案的安排,而無懷疑的選擇錯誤答案,才有可能達成,所以劉墉給予獎勵的心態,基本上是跟一般父母不分軒輊!但是差別在哪裡?除了劉軒需達成的目標是零分,而一般學生所達成的目標是滿分外,劉墉對劉軒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要求,才是最主要的區別!分數對劉墉來說,只是一種表面,孩子怎麼學習,學到了什麼,習性跟態度上有了什麼樣的轉變,這才是他關注的重點。劉墉雖然選擇了零分,但是卻讓劉軒獲得的真正的滿分。 分數不等於學習成就 而看著劉墉的選擇,試問: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嗎?可以容忍自己的孩子自學校拿回來零分的考卷嗎?(說起零分,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哆啦A夢裡面的大雄,因為老是拿零分,試著回想一下,在我們觀眾的眼中,大雄是什麼樣的孩子?平常他又怎麼看自己呢?)藉由劉墉父子「零分約定」這個例子,可發現分數所代表的內涵,事實上與孩子就學習成就,顯然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而既然不會畫上等號,就可以衍伸出好多的假設性的問題:我們是希望孩子是「傲慢的滿分」,還是「努力的不及格」?我們是希望孩子是「矇對的滿分」,還是「錯誤中學習」?我們是希望孩子是「總是滿分」,還是「容許犯錯」?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問題顯然都是偏頗的:「滿分」是一個中性的名詞,當加上「傲慢的」、「矇對的」、「總是」這樣略帶負面的字眼,自然會令人嫌惡;而「不及格」本來也僅是成績評價的一種,加上「努力的」的正面字眼,當然會讓人覺得不及格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而「錯誤中學習」、「容許犯錯」,更是藉口,當本來就有機會及有能力達成滿分,錯誤根本不應該發生。甚至有人可能也會主張:今天若教孩子就允許錯誤,那以後出社會該怎麼辦?老闆會容錯嗎?做事會允許容錯嗎?所以要求滿分的態度,基本上就是為將來出社會做打算,自我要求的訓練。而這種說法,相信也獲得大多數父母的支持,作為「滿分理論」的立論基礎。 不過,就如同劉墉所告訴我們的,「分數」的意義是什麼?在「零分」與「滿分」背後,其實學習過程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執著於分數所呈現的表象,反而更容易讓人忽略:「成績」,只是評價的一種工具,而是協助被評價者自己理解學習過程,尤其是在求學階段;如果到工作階段,試問有多少考試總是滿分的學霸們,與工作職務上的表現,會絕對成正比嗎?習於標準答案,不知變通的所謂「高材生」,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學習上的「容錯」與工作上的「容錯」,更是不同;就學過程中的錯誤,更可以幫助發現學習上的盲點,此時不犯錯,更待何時?工作上發生錯誤,原因很多,不犯錯當然當是最好,但是既然已經發生錯誤,不就是要利用就學時曾經遇到的解決錯誤的經驗去處理嗎? 在錯誤中學習成長與適應力 事實上,長久以來學習上對「滿分」的冀盼,也潛在地削弱了遇到錯誤時、挫折時的解決問題、處理危機的能力。此話怎說?因為當父母要求總是在高檔,孩子們亦習於位於高端,沒有犯錯,又何來進步及改善的空間?事實上,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只知道考滿分很好;當父母時才知道,其實不考滿分可能更好!雖然考滿分時喜孜孜的感覺可以瀰漫全家,感受歡樂氣氛;但是有點錯誤,卻可能更是受用些:因為人不完美,總有錯誤:錯誤,解決,記得,成為孩子成長記憶的一部份,或許更符合將來社會的要求。 在孩子跟我們再一次討滿分的獎品約定時,如果開口說爸爸希望你下次考個不及格或零分試看看,不知道孩子是否會跟劉軒一樣,覺得他老爸有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