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
|
常見到父母因小兒發燒,慌亂了手腳,或是處置不恰當而導致不可逆的傷害產生。是不是若對發燒有多些基本概念,就可減輕非必要之人為因素所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呢?
請別慌張!今天就來淺談一般很常遇到的狀況題:小兒發燒 發燒定義 (註1): 耳溫 ≥ 38OC或口溫≥37.8OC,及定義為發燒 發燒起因 (註1): 發燒是生病的警訊,也是人體免疫機制反應出防禦以及抵抗的第一道防線。 當人體受到病毒或細菌入侵,會自動產生發炎反應因而體溫提高以殺死病毒、病菌,因此,發燒其實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殺菌所產生的自然防禦機制。了解這一點之後,父母親就不該是急忙著讓小寶貝迅速退燒,而是需要進一步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 如何正確量體溫(註1,2) 電子式數字體溫計是一般用來量體溫的工具。臨床上而言,以肛溫及口溫測量較為準確。 現今普遍一般家庭以耳溫槍測量耳溫做為測量體溫的主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測量耳溫,應該是兩耳都要測量,如果發現兩邊耳溫相差0.5度,則應該以耳溫高的結果為依據。 發燒症狀(註3) 一開始發燒的時候,小孩可能會覺得冷、四肢冰冷,這是體溫設定點提高的結果。一旦體溫提高到設定點之後,四肢變成溫熱,也不會有明顯怕冷的感覺。過一段時間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下降,小孩可能會覺得熱,並開始流汗退燒。 小兒發燒中父母親的迷思-馬上退燒還是馬上送醫? (註1,3) 一旦確定了小朋友發燒,請不要驚慌。你需要很仔細的觀察小朋友的行為以及症狀,因為一旦需要看醫生時妳必須正確的告知醫生妳所觀察到的行為以及症狀。 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疾病產生發炎反應,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發炎性疾病不建議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有必要時,則須依照狀況給予適當的退燒藥物來緩和發燒所帶來的不適感。(使用任何藥物請遵照醫囑以及仿單,18歲以下勿用阿斯匹靈(aspirin))。 但如果兒童出現(包含但不僅限於)下列情形,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 Ø 反覆發燒高達40°C Ø 發燒超過3天 (72小時) Ø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Ø 尿量大幅減少,脫水現象 Ø 哭泣時沒有眼淚 Ø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Ø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Ø 持續頭痛與嘔吐 Ø 頸部僵硬 Ø 咳痰有血絲 Ø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Ø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Ø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Ø 皮膚出現紫斑或出疹子 Ø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相信現大家不會再因為小朋友發燒而手忙腳亂或是不知如何是好了。 備註: 參考文獻 1. Healthy Children Organization, funded by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最近更新日期:2015年5月5日 2. 台灣兒科醫學會2011年11月22日兒童發燒生病處置建議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5 3. 台灣兒科醫學會以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發燒問答集第二版修訂日期:2010年12月14日 免責聲明:本資料並非取代醫療建議。此為提供一般民眾現有以及最新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以供新知教育學習用。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