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起步」需要被陪伴
|
記得聽過一句話,意思是「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他必須為自己負責」。對於這個觀點,我謹記在心,也打算要求自己做到「放手」,給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的機會!由於沒有抽中公立幼兒園,而私立的學校難免有回家作業,所以,打從孩子幼稚園中班起,便開始讓孩子自己面對「功課」,即使只是聽聽英文CD。
執行了一小段時間,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孩子偶爾會不想主動複習,我腦海直覺出現孩子是不是「不負責任」、「沒有做好應該要做的事」的念頭,在負面情緒出現前,我第一次好好地坐下來「觀察」她複習的狀況,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是我錯用了那句話。 是的,女兒不是不願複習,也不是故意不複習,更不是不想負責任;而是,才中班的她,完全無法聽懂CD裡所說的頁數,所以根本不知從何複習起,回到課堂上也面臨鴨子聽雷的狀態,一段時日下來,對這項學習產生了挫折感,於是慢慢的開始逃避。這件事之於我對她的誤解,是個很大的震撼,才發現其實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做好自己的事「之前」,也是需要我們從旁給予適當「技術上」的協助,例如,幫助她將課本隨CD翻到指示的頁數,並教會她如何聽懂CD的指示。 之後的每天晚上,陪伴著她一起聽CD,學會操作CD、翻頁等前置工作,約莫兩三個星期後,女兒慢慢可以自己複習,漸漸追上進度,開始能聽懂老師課堂教授的內容,自信心因此累積建立。孩子一輩子要面對許多不同的學習,就連我們自己也希望能天天有所進步,如果在面臨突破時,可以有個願意一起陪伴、討論的對象,「學習」這件事就變得更有樂趣,也更有能力應付「學習」伴隨而來的難易起伏,與我原先所認知的-所謂的「自己負責就是在不需要陪伴的狀況下獨立完成」,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約莫兩歲多,女兒便開始和音樂玩在一起;如今六歲,慢慢接觸簡單的鋼琴練習。有時候,反覆的練習是蠻單調的,卻又很重要,尤其遇到比較困難的樂曲,必須克服不順暢的彈奏,又希望孩子不要輕言放棄的時候,與其責備「不夠用心」,不如「陪伴」一起欣賞吧!透過CD伴奏欣賞樂曲的美好,欣賞孩子每一次練習的努力,同理他彈得不如預期的挫折。記得有部影集《交響情人夢》,有女主角對樂曲情境的想像,我把這份想像帶進女兒練習的過程,讓她試著用欣賞的心情去彈奏,就算彈得不完美,至少感受到作曲家賦予樂曲的情懷,多了這份趣味,就算練一遍、練兩遍、練三遍……似乎不再是那麼「只是」在練習這件事了。 繪本故事《探黑》(小魯)的主角備齊工具去探險,他來到森林、冰原、深海……都只著眼於手電筒亮光所聚焦的地方,結果什麼也沒發現,殊不知在亮光之外,其實有好多可能。網路上、坊間書籍都有許多的教養觀點,慢慢的形塑在我們的腦海裡,有時候太執著於某個觀點,一旦孩子出現不如預期的情況,就忍不住貼上標籤,卻忘了在這個觀點的先備條件,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使用工具,知道應該如何運用,才有機會擁有更多的發現。《你有沒有看到大象?》(東方)故事採用了絕妙的反差來呈現趣味,大象這麼大,我們卻看不見,而誰知道烏龜也可能跑得很快?!孩子的優點會因為我們的用心陪伴而被看見,即使不夠完美,也會知道他們真的很努力,如同《有麻煩了》(三之三),孩子也許還沒學會的是,怎麼恰當地使用熨斗,還好有媽咪的欣賞,讓孩子這份願意幫忙的心思、坦誠的勇氣,統統都化作一塊美麗又獨特的桌布。 尤其,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每一種學習都必須要有被嚐試與研究的機會,不論是穿脫衣褲,或是學習洗碗拖地,乃至於語言、音樂……,除了讓孩子自己摸索、探究外,撇除父母插手干預思考與作法,基本的陪伴與觀察還是不可或缺的,「為自己負責」與「不需要陪伴」兩件事如果可以不要劃上等號,在學習的初始多多陪伴在孩子身邊,那「負責」一詞也許更有機會順利「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