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拔拔的教養學
|
照片說明:劉老師指導晨硯拍攝作品
每次看到晨晨用自己手機裡的相機功能,在那裏東拍拍,西拍拍
也不知道他是對攝影是真有興趣還是玩玩而已 只不過自小視力不好的他(5歲的時候驗光左右眼各散光300度,遠視300度) 看世界的角度,可能一直都跟我們不一樣 歷經二年多的物理治療,好不容易恢復裸視右眼1.0,左眼0.9 或許也因為他看世界的畫面,由好模糊變好清晰 所以總是對影像特別的敏感 一個偶然的機會,去松菸誠品逛逛 到了二樓的一個轉角,看到裡面一堆老攝影器材,還有間暗房 檯面上也在展示販售「紙」做的數位相機 「真的是可以拍照的!」 看著他的期待的眼神,似乎覺得只要買給他一台「他自己的」 生命也因此可能多了很多樂趣 晨晨也因此擁有了他第一台真正的「相機」 也雖然是紙做的,但是因為有觀景窗,有鏡頭 卻沒有如同一般數位相機的即時顯示螢幕 所以拍完之後,也不知道拍得如何,還要回家在電腦上開程式瀏覽 才知道他拍了些什麼,真的是如同開獎一樣 照片說明:劉老師收藏的老相機
臨走時,看到了一個小小紙片攝影課寫的課程招生,內容大概是這樣:
「五堂課15小時,39500,攝影大師親自一對一教授,底片機黑白攝影,暗房沖洗教學」 帥帥高高的店員(以後才知道是劉老師的公子)還提了一下: 「因為疫情關係,人少,最近打對折,而且誠品會員還有活動,可用消費金額折抵旁邊誠品行旅的住宿,可以全抵,只要付房定價費10%服務費即可,爸爸可以考慮一下」 這時心裡確實有些動心,但是心想,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什麼攝影呢? 而且聽說攝影是一條不歸路,無底洞,回去得好好考慮一下 照片說明:劉老師簡介
「你想學攝影嗎?」
「想啊!」晨晨爽快地回答。 「為什麼想?」 「你不覺得很好玩嗎?可以把看到的記下來,而且以後看照片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曾經做過什麼事,就算已經忘記了,看到照片也就會想起來,不是很好嗎?」 確實,把剎那變成永恆,也就是攝影最厲害的地方 看著他稚氣的臉孔,還繼續試探著 「很貴ㄟ,可以買二台SWITCH,還可以買很多寶可夢卡包,如果報名了你不好好學,半途而廢,我可就昏倒了」 「我不會啦!我會認真的!而且我會拍的很好,到時候你就知道了」不曉得他哪裡來的自信,或許在他骨子裡,曾經是有那麼愛攝影的基因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且晨晨媽媽也覺得還不錯,不會說為了學一個什麼而鬧家庭糾紛,這也是挺重要的 「好吧!那就去報名吧!」 報完名後,上課時間是需要先預約的 第一堂課,全家人一起到松菸誠品 只看到高高壯壯的劉老師已經在大樓穿堂等我們了 這堂的內容是老師拍我們家人,拍完之後回店上教晨晨沖片 只看到老師熟練的動作,在相機光圈及快門間交錯游移 而在拍照前,也告訴晨晨要利用測光表來看拍攝對象的測光數據 然後再據以調整快門光圈 事實上,對只會用相機中自動攝影功能的我來說 對其中的連結方式,當真外行 以前照相機上眾多功能與數據 也不會去深究,也就更不懂得其中的奧妙之處 倒是藉由晨晨上課的時候在旁邊「偷聽」後,才略知一二 感光度,光圈,快門,對焦一連串的術語 也深感其中確實是有大學問 照片說明:劉老師指導晨硯拍攝技巧
而當晨晨學完沖洗底片,和老師一起把底片晾乾,然後用掃描機轉換成電子檔呈現在螢幕上時,才發現原來老師捕捉到的人物神韻,光影變化,實在令人讚嘆
「晨晨你挑要洗哪一張?」 「用底片親手洗出來照片,會比在螢幕上好看很多倍哦!」 而當晨晨把第一堂課學習的成果拿在手上得意炫耀時,至少我知道,他又多了一樣老爸不會的才能,雖然才剛開始 「下次要開始讓你自己拍底片機了,不是那種隨便亂按的哦」 看著老師諄諄叮囑,真的不知晨晨是真懂還是假懂,畢竟他是劉老師開課授徒到現在,年紀最小的學生,才小學一年級,七歲半 照片說明:劉老師第一堂課拍攝的晨硯
照片說明:劉老師第一堂課拍攝的我和之迎
第二堂課,用著好不容易找到的RICOH 500ST雙眼底片機,晨晨就披掛上陣了
當然,因為是雙眼機(鏡頭視窗與觀景視窗分開的),所以屬於簡易的自動對焦 劉老師很尊重晨晨的選擇,拍攝的對象及畫面都是由晨晨決定 當目標鎖定,老師測光完後,看著晨晨撥動著相機上的光圈數值,然後再調半自動遠近焦距,按下快門 「才拍完一張」 「沒錯,只有一張」 與現在數位相機相比,底片一卷只有36張 每一張都很珍貴,每一張都要認真,每一張都需要下功夫 這就是我最想要晨晨學到的 照片說明:認真拍攝時的晨硯
其實想想,由於手機及數位相機的便利,記憶卡容量越來越大
拍照這檔事,也變成像大量製造下的取捨決定一般 「拍幾百張,甚至幾千張,總有幾張是好的吧?」 我們有很慎重的去掌握每一個畫面嗎? 我們有很珍惜得來不易的瞬間嗎? 其實沒有,因為太方便了,拍不好可以隨手刪除 所以打從心裡,現代人對攝影這門藝術的尊敬,顯然已不如以前 因為除了大量製造後的篩選,還可以透過修圖軟體的潤飾 畫面所呈現的,根本就不是真實的,一切數位化下,虛相才是王道 人的真心,物的真實,早已被遺忘 但是用底片機拍出來的,光的映照,是無限畫像素 是光粒子在底片上的反應的真實 也是一種對人生態度的學習 畢竟假的多了,就都是假的了 伊東豐雄設計的誠品行旅,橫豎的幾何外觀 松菸文創庭園裡,日治時代留存至今的雕像與場景 幾張第二堂課的作品 晨晨用黑白底片機,表達出了他的視野 「晨晨是一個很有天分的孩子!」劉老師給在今天課後給的小小評論 雖然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老爸看到晨晨自己手沖洗出來相片,心裡確實流露出一點小小得意 照片說明:第二堂課晨硯拍攝的誠品行旅
照片說明:第二堂課晨硯拍攝的松菸文創庭園區
為了找尋單眼相機,特地利用開庭後去博愛路頭晃了一圈
在一家開了40年的相機維修店櫥窗中,看到了一台風韻猶存的單眼機 「老闆之前收的,維修過了,狀態OK,就看是不是有緣」 就這樣,晨晨的第三堂課,拿著COSINA CT-1A單眼相機,準備出征 上課的那天天氣不好,老師說今天要用AGFA 400的底片 「那感光度調到400?」晨晨看著相機上的ISO 位置 「沒錯,依照天氣,選對底片感光值,是最基礎的一步」 「快門先設定1/60,之後天氣有變化再說」 「光圈我們再依測光表數值調整」 看著晨晨與老師一高一矮走出店裡的背景,著實與年輕時看的經典名片「新天堂 樂園」一樣,只是現在是攝影,片子則是放映電影 在等待的時間,與劉老師公子聊了許多:師承郎靜山老師受教,在1983年後連續四年獲得瑞士世界攝影年鑑推薦達到高峰後,隨著數位時代,2000年後劉老師對底片機的堅持,也逐漸抵不住後浪的威力,沉寂的10餘年,直至松菸誠品開幕,因為對「職人精神」的再度需求,才能有機會在二樓開一間小小的鋪子,並且也感嘆職人在台灣的不易;確實也是如此,在強調速成的現代社會,有多少父母還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去從事需要長久時間才能養成的「職人」行業? 說著說著,一老一少有說有笑從外面回來,按例的沖片,開獎 這次,一張後來被劉老師命名為「春雨綿綿」的濕潤闊葉的相片映入的眼簾 「說這是一個小學一年級拍的,又會又多少人相信呢?」 這時我發現一件事,攝影和圍棋、踢球很像,年紀小不代表下不好,踢不好 取決於你在這件事上的努力及心智的領悟程度 一個小朋友的純真視野,看世界的角度,如果抓住了美的瞬間,美就是美,就是可以與觀賞這幅作品的人產生共鳴,一同領略攝影者當下採擷的感動 照片說明:晨硯第三堂課拍攝的「春雨綿綿」
照片說明:晨硯第三堂課拍攝的「林與堂」
第四堂課,原本答應老師要帶腳架,但網購回來後發現是瑕疵品,不能用,所以只能再找找。
不過上過前面二堂實拍課,晨晨處理相機,就顯得駕輕就熟。自己裝片,自己調感光度,掛上測光表,就準備出門了。 當初有問老師為什麼要用測光表?劉老師才對這段歷史娓娓道來。其實劉老師算是學徒出生,十幾歲就跟著老師到處跑,當初並沒有像現在數位那麼方便,底片也很珍貴,而且只要一個沖洗程序出錯,再好的照片也會毀於一旦,所以每每戰戰兢兢。 他還提到,為什麼要測光?其實測光表是針對攝影目標所在的那個位置,直射光或反射光的數據,是「目標物」對光反應的數據,而拍攝者,鏡頭捕捉的是在那個光度底下目標物的光及影的真實呈現。 如果拍攝人物,左臉右臉測光數據可能不一樣,就看要擷取什麼樣的畫面及構圖,再據以調整快門及光圈。雖然早期底片機內已經出現測光數據,現在數位相機更是功能強大,但是所測得光度,都是「透過相機鏡頭」估算的,即便整個畫面中其實有不同光度的差距,也大多只會計算一個最適合的平均值給攝影者參考,而據以調整光圈及快門。所以,不是說相機本身的測光數據不可信,而是如果多了一道對目標物本身所在的測光程序,自然可以比較相機內的測光數據以及實際用測光表測量數據的差距。 既然目標物本身就有陰暗,那要拍哪裡,就應該按照自己測得的來做,相機裡的僅供參考。但是他也說了,現在教歸教,也因為現在相機功能太強大,也方便,甚至大家都以手機來拍照,都只是數位訊號的呈現,誰又會真正注意到這些小細節呢?他也一再強調,如果當拍攝者真正抓住了"那道光",洗出來的照片,絕對就是閃閃發亮,充滿能量! 上面那段話是當然是我自己聽的理解,老師的說法可能更深刻,不過對晨晨來說,我跟他說,只要看到了畫面中發光的能量,那就對了!不過晨晨可能也對他老爸講這句話不明究裡,其實真的是自己拍的開心最重要! 照片說明:在拍照前,老師都會要求晨晨仔細的對目標物測光
第四堂因為拍了兩卷(前二堂課都一捲),所以照片數量也比較多。不過聽說在換片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小插曲,也就是晨晨不小心打該底蓋,底片竟然曝光了!不過也著實學了一課:老師說,這種事一定會發生,只要趕快蓋上就好了,損失幾張,總比整卷報銷好!這也讓晨晨知道,意外總會發生,但是重點是如何面對它,解決它!
拍完的程序大概是這樣:回到店裡取下底片,進暗房沖片,把底片晾乾,然後老師會用底片掃描機把底片掃成電子檔,然後再由電子檔照片選出今天拍得比較好的,再進暗房放片,將底片上的畫面用相紙洗出來。中間有一個小小程序叫「試洗」,也就是在試洗相片上,隨著不同時間藥水的浸泡,畫面色調的濃淡會有不同,大部分五個位階,然後再來看正式洗的時候,選擇哪一個色調。 如果以現在數位電子檔來看,這個程序十分簡單,繪圖軟體一叫,照片變濃、變淡、變深、變淺、變暖、變涼,一鍵搞定,可是到時哪一個是真的,就搞糊塗了!其實,數位化的流行,更加速了世界的虛像,到底什麼是真的?說穿了,一眼望去,其實大多都是假的。 而當晨晨自己拍,自己洗,自己決定色調,當他看到相片的一刻,再回想比對是不是當初他透過鏡頭所看捕捉到的,那才是真的! 照片說明:晨硯沖洗完相片之片,讓相片沖水
開獎後,晨晨的第四堂課,最令我感動的,是抓住了一片葉上陽光下的燦爛!滿滿的能量在交錯葉脈的葉面上釋放,老師教了,晨晨也學到了!
第四堂課:晨硯拍攝的「那道光」
而這次也捕捉到了松菸建築與人物間的歷史感,花叢的細緻紋理,甚至也偷偷地拍攝老師的背影,不禁讓人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也就差了那袋橘子;對這樣照片,老師還訝異的說,我沒叫他拍,是他自己拍的!但是人物的動態及與景物平衡,時機抓的真好!晨晨聽到還很淘氣在旁邊說道:
「這是我自己想到要拍哦!」 似乎覺得他已經快要出師了!也使得大家對這個小鬼靈精腦袋到底在想啥,將來會有怎樣表現,又更多期待! 第四堂課:晨硯拍攝的「花叢」
第四堂課:晨硯拍攝的「迴廊外」
第四堂課:晨硯拍攝的「老師的背影」
很快,五堂課即將步入尾聲
第五堂課,上課時多了一位實習者。在建中辦三十重聚同學會的籌備過程中,「新」認識的一位同學(在念書時候並不認識),偶然機會聊到,原來PAUL對這種具有歷史情懷及職人的堅持,十分讚賞,尤其是黑白相片呈現出來的韻味,所以想在晨晨上課時來看看。而他的跟拍(就是這篇中的彩照),也才讓爸爸知道晨晨在學習的時候,其實真的是很認真! 這次晨晨立起了腳架,相機也不會因為手的原因而顫動。最後一堂課,就同一個畫面,晨晨先拍,老師跟拍,洗出來時候,晨晨就可以了解,雖然同一台相機,但是只要下了「功夫」,也可以拍出和老師掛在店裡牆上一樣令人驚嘆的作品。在一切要求速成的學習環境下,老師的職人精神,也更在此表露無遺! 最後的第五堂課,拍了三卷,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在和晨晨說明,相機裡的畫面,就是自己對環境的感應。感應的越多,體會的越強,畫面就越豐富;那如果要讓照片表現出靈性,掌握光、掌握能量,當焦距對了,就會大放光芒!其實對這件事,本來還半信半疑,不過在這次的「對比式」教學中,最後的結果,也印證老師說的是對的!即使同樣的光圈,快門,但是如果焦距是完美的,當一切條件成就得時候,出來的結果,就是能量的展現!整個畫面就是閃閃發光,一點不假! 照片說明:第五堂課,對比式教法下針對同一場景晨硯拍攝的
照片說明:第五堂課,對比式教法下針對同一場景劉老師拍攝的
而在最後一堂課中,看得到晨晨的明顯的進步!
在諸多葉片細微的紋理中,將花朵的姿態更加仔細呈現; 小小的林蔭道,拍出了穿透力與時代感,也以更寬廣了角度放大了自己對環境鑑賞的視野; 縱然是一隻不動的雕塑,拍攝者心中如果想著他是會飛,他也要展翅,他有生命,其實在鏡頭下,他就是活的! 萬物皆有意識,拍攝者用相機鏡頭與世界萬物溝通,變成永恆的姿態,以留住剎那間的美好!熱愛攝影的人,應該會很同意我這樣的描述吧! 第五堂課:晨硯拍攝的「葉,與花」
第五堂課:晨硯拍攝的「林蔭小道」
第五堂課:晨硯拍攝的「展翅」
上完了五堂課,自老師手中接過結業證明的那一刻,晨晨問我說
「我畢業了嗎?」 「你說呢?」 「我還想繼續跟老師學拍照」 「爸爸的高中同學已經來報名,你來當小助教跟拍好了」 「攝影的路還很長,老師走了那麼久,確實有你可以好好學的!」 「晨晨,學攝影,就是要能珍惜當下,認真對待每一個瞬間!」 當老師再度叮囑晨晨時, 身為父親的我也才領悟,孩子的才華,當我們能仔細聆聽,給他適當的打磨,他,其實自己就會發光的! #招生詳見「莫泰藝術」FB
#感謝莫泰藝術劉秉儉老師 #感謝高中同學PAUL的側拍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