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勇氣與信任
|
除了一直以來被列為首要的課業成績,愈來愈多的老師、家長更願意重視品格及生活能力!
暑假來到一半,女兒拿出暑假作業,裡頭的重點項目便是-「做家事」,所幸平時多少有做 家事的習慣,所以執行起來不算太困難,可是為完成一項「作業」,跟願意自主負責家事, 兩者存在的動機是不一樣的,但是若把「作業」視為一個開啟的鑰匙,好好地鼓勵與引導, 那前往的方向與目標也將一致,孩子在過程中的獲得與成長是大人們樂見其成的。 《交給我!》這個書名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承載的就是一種樂於接受、勇於負責任的態 度!而這個態度的養成,就是成就孩子最重要的練習課題。封面上每個人對老師的提問都勇 於舉手,臉上的表情都是充滿自信與微笑的,彷彿「做家事」這件事對這群孩子們來說,一 點都不困難呢!唯獨,有個綁馬尾的小女孩,表情看起來慌張,也沒有舉手,到底發生什麼 事了呢?!繪本好玩的地方在於,有些話不用多說,藉著畫面透露的訊息,就開始可以延展 出各種想像的故事。從這個頁面,在說故事的時候,可以讓小讀者們揣測小女孩不舉手的原 因,也能透過繪者的視角,仔細觀察教室內的擺設、空間,連結經驗來分享。 果然,翻頁後的跨頁,小女孩就在畫面的中心點,表情似乎有一點尷尬呢!原來是聽到 同學們分享做家事的甘苦談,插不上話的她還不小心被同學識破平常沒做家事的窘境,倉惶 又懊惱地跑回家,但她脫口而說的話:「我才不用做什麼家事,奶奶全部都幫我們做好 了!」,如當頭棒喝讓人忍不住倒抽一口氣,回想平時與孩子相處,似乎也常不小心照顧得 太周全,而少了一份可以提供幫忙的機會;或者又如同故事所描敘的,大人們總可以把自己 照顧的很好,就算奶奶受傷了,也能夠自己擦藥包紮,女孩奈苗只要負責「寫功課」就好。 但實情是,每個孩子都希望可以擁有展現自己的能力,為周遭的家人朋友付出,只是不知從 何做起。 但故事僅止於此嗎?當然不是囉!繪者留了沙發上那堆雜亂的衣物當故事線索。積極希 望自己能參與家事的奈美展現主動性,明亮的黃色搭配奈苗生動的表情,透露出渾身幹勁與 活力!在奶奶的指導下,奈苗一步步完成任務,心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對自己產生自 信!而過程裡,奶奶的「讚美」是奈苗的「加油站」,灌滿信心持續樂於練習,把不熟悉的 事物,藉著鼓勵來潤滑,齒輪的轉動更有十足馬力!「收到!交給我!」這是魔法,一種什 麼事都絕對可以做得到的精神。 做功課,不是人生唯一的事。奈苗學會了如何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她人設想,並且和奶 奶分享最喜歡的布丁點心,成為一位懂得如何體貼的孩子;不只如此,也把平常被照顧的模 式,學習回饋在照顧他人,如同故事裡她學媽媽唸睡前故事般,也讀故事給奶奶聽,從接受 方變成付出方,「施比受更有福」那種快樂也是必須藉由這樣施與受彼此間的循環而來的 啊! 故事的層次不止如此,作者還把它再推一層。因信心而來的十足馬力,奈苗進一步思考 還可以為奶奶做些什麼,背後強烈的動機,促使她進一步挑戰自己,決定為奶奶做一頓好吃 的食物。「遇到難做的事,就先從會的開始。」小小年紀不擅廚藝的她,開始切蔬菜、捏飯 糰,可是卻弄得一團糟!信念很重要,但是故事也傳達了不一定凡事都會順利的道理,事與 願違令人挫折,可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在適當的時候,找人一起協助也是件很棒的事!情節 裡因為爸爸的出現,從奈苗的挫敗裡看見優點,把看似失誤的部份加以轉換,變成一鍋美味 的湯;也許事情不如想像,但把眼淚擦乾,換個角度看待、務實轉化並解決它,才是真正的 勇敢呢! 最末,作者也點出了主角奈苗除了想表現自己的能力外,她也很在乎「自己是一個什麼 樣的人?」把先前媽媽到醫院待產的橋段,再度結合於奈苗的「自我探索」的課題裡,加強 了「想成為一個好姊姊」的期待與肯定;同時,在結尾處做到前後呼應,奈苗向奶奶撒嬌地 要了一片酸痛貼布,彷彿表示了「她有做家事」的成就感,也能大膽地舉手說:「收到,交 給我!」 「交給我!」簡單的一句話,卻一點都不簡單喲! |